演讲:冯仑(微信公众号:风马牛地产研究院)
大家都知道,我是做房地产的。过去一年,我们团队参与了一家地产公司的破产重整。乍一听这是一件地产行业的事情,但其实,处理这类问题的过程,和我们今天讨论的企业转型、创新、突破,有着非常相似的逻辑。
01
房地产的未来是什么样?
举个例子,一家地产公司即将破产重整,相当于一个人病得很重,已经被推进了 ICU。你现在要把他从 ICU 捞出来,就必须做几件事。
第一,你得有一笔钱。这笔钱花在哪?首先救命的医药费是基本的,出了医院以后还得做康复、持续吃药。这些钱你不花,医院也不会让你把人领走。第二,你把他接回家之后干什么?如果他原来是个普通劳动者,比如说跑外卖、做家政,那我们要问:你投入了这么多医疗费,他能不能在短时间内靠劳动把这笔钱挣回来?如果挣不回来,是不是意味着这笔钱花得不值?
所以最理想的情况是,我们希望,他虽然现在病重,但将来能「逆袭」。如果是「女生」,我们希望她变成章子怡;如果是「男生」,最好变成马斯克。那么你前期投入的这笔「医药费」,也就变成了一笔划算的投资。
但问题来了:今天的房地产行业,「章子怡」是谁?「马斯克」长什么样?未来的房地产又是什么样?它还能提供怎样的增长、什么样的价值?
今天我们讨论房地产,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视角问题:你是把它放在全球的背景下去看,还是只放在你所在的村子、县城、二三线城市去看?这一点,决定了你对这个行业的基本认知,也决定了你有没有可能在这轮地产周期里活下来。
我们回头看过去几年房地产行业出问题的公司,你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,凡是从伦敦、纽约、香港这些城市来到中国大陆做地产的企业,几乎没有出事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脑袋里的「房地产」概念,是全球化的,不是地方性的。他们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他们不会去参与那种靠高杠杆、短周期博收益的游戏。
所以说,今天还能活下来的房地产公司,最重要的不是手里有没有钱,而是脑袋里装的是什么样的「房地产」。抖音转化效果一清二楚,点击了解视频营销助手
我自己在房地产行业干了三十多年。我很清楚,这些年很多开发商脑袋里「灌」进去的概念、模式、热词,其实大多是媒体和市场制造出来的。尤其是过去几年,一些房地产媒体写的新词、爆款概念等成了八万家地产公司共同的认知系统。而这些词汇和思维方式也几乎把行业引到了「快死快埋」的路径上。
为什么我们能活下来?2002 年那会儿,我们在纽约做一个项目,我前前后后飞了六十多次纽约。去多了之后,我慢慢发现,我脑袋里原来那些「中国特色」的房地产词汇、理解方式,开始被「纽约词汇」挤出来了。慢慢地,「全球语境」的房地产理解方式进入了我的认知系统。
所以我今天反复强调一个事:你要想把这个「病人」从 ICU 里拉出来,先别忙着出钱买药,最重要的是,先把脑袋里的认知重洗一遍。
02
土地是无限的
现在大家都在讲「认知」,但认知不是空谈,而是你看问题的视角和判断逻辑。当我们讲「全球发展」时,第一步不是走出去,而是让你的思维先走出去。你脑袋里的「房地产」得更新一遍,才能找到活路。
比如说,土地真的稀缺吗?是不是今天不拿地,明天就没了?这是过去二十年间,很多房地产人脑袋里根深蒂固的想法。但我去了几十次纽约之后,我脑袋里的两个观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。
第一个观点:土地是无限的。
这和我们国内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想法完全相反。国内媒体总说,这块地你再不拿就没了,错过这次机会就永远没有了,因为「土地是有限的」。但我在纽约,尤其是在曼哈顿待久了之后发现:他们不搞拆迁,地块也非常紧凑,但每年照样有大量土地交易在发生,开发商也没饿死,房地产市场依然活跃。这让我很困惑:他们为什么不着急拿地?难道不拿地就不会「死」吗?
后来我和当地开发商聊天,有人说了一句点醒我的话:「土地是无限的,为什么要着急?」起初我不理解,直到我意识到他们所谓「无限」,不是从物理空间上说的,而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,土地是一种经济要素,它跟价格、技术有关。
举个例子:一块老城区的土地,原来只值一百块,现在涨到两百了,那可能原来的楼就可以拆了重建。因为房价上去了,开发商自然就有动力把旧楼推倒、重新开发,那块「地」就相当于被「再释放」了。只要地价在涨,城市的土地供应就永远不会停止。而且,建筑高度可以不断突破,空间是可以「向上生长」的。
你想想,一百多年前,一块土地可能只建三层楼。但现在,随着技术进步,这块地可以建到三十层、一百层,甚至四百米、五百米高。建筑越往高盖,实际可利用的「土地面积」就越多。这不就是土地的「再生」吗?
纽约现在已经有几栋超过 400 米的普通住宅楼,你可能会想那么高怎么住?其实现在电梯技术已经能做到一分钟直达 500 米,而且空调、采光、结构安全等技术也早已跟上,居住体验并不差。
此外,也有一些数据表明,每大约 70 年,城市的建筑平均高度就会上涨 100 米左右。从这个角度上说,土地是「无限」的,只要价格持续上涨、建筑技术持续发展,城市空间就可以不断被「重新释放」。
这段经历也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。过去在国内,我也曾被「土地稀缺论」所影响,总觉得必须尽快抢地、囤地、开发。但当我真正理解了「土地无限」的逻辑后,我做了不同的判断:不再盲目买地,而是等待合适的时机,比如通过提高容积率,或者在地价上涨后再拆旧重建,追求更加理性和高效的开发路径。所以我就做了一个决策,没有去跟风拿地,而是把节奏放慢,判断准一点,活得久一点。
03
住宅周期:减速、减价、减量
我的第二个重大认知转变是:不再盲目跟风做大规模住宅开发。
过去这些年,我们每年都会安排几次全球考察之行。无论是纽约、硅谷、伦敦,还是东南亚地区,我们都会定期实地走访,持续学习全球房地产市场的最新变化。这样的坚持,是为了保持认知的敏锐与学习的持续性。
在不断的观察与研究中,我逐渐发现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: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 GDP 达到约 1 万到 1.2 万美金时,其住宅市场就会出现「减速、减价、减量」的趋势。什么意思?当一个国家人均 GDP 从三千美金往上爬的时候,住宅市场是「增」的,无论是开发速度、销售价格还是整体数量都在快速增长。但当人均 GDP 达到一万二美金之后,这个趋势就会反转。无一例外,全世界都是如此。
看明白这个规律之后,我们就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:不再跟风做大规模住宅了。所以从 2016 年开始,我们公司就主动减持了那些高杠杆、快周转的业务。也因为如此,今天我们公司一分钱负债都没有,平稳度过了行业寒冬。
所以回到我们今天的演讲主题,企业到底怎么才能突破?关键不在于你手里有多少资源,而在于你脑袋里的「认知」是不是和别人一样。如果你的思维方式和八万家地产公司一样,那你很可能就和他们一样走进死胡同。
我们今天能活下来,靠的不是运气,而是我们没有被「媒体话语」带节奏。那些「快周转」「拿地就干」「造词营销」的套路,是很多房地产媒体天天鼓吹的,结果一窝蜂地进了老板的脑袋,最后这些老板也一窝蜂地倒了。
相反,我们身边有一些朋友,坚持自己的判断,活得很好。我认识一位老板,做了 26 年地产,只做了 6 个项目。他从来不拼速度、不做大规模,不讲什么「规模为王」「冲击上市」。他拿一块地,慢慢做,做完一个歇一歇。他说:「我做房地产是为了挣钱,不是为了好看。」到今天,他账上几十亿现金,零负债,企业活得很稳。他从不追逐那些流行概念,不搞「产业地产」「文化地产」,也不讲什么新词。他就踏实做项目,讲求节奏感。他没火过,但也从没熄过。好房子,安心交付,点击了解
还有一位老板,当年别人都在疯狂拿地、卖房,他说自己搞不定政府批地,也拼不过营销,就转去做园区运营。他做的事儿很「慢」,有点像「别人吃完肉,他刷盘子」。但他把园区服务这件事做扎实了,没人跟他抢。他就这么低调干了 20 年,结果成了中国园区运营领域里最强的,公司也顺利上市了。现在企业安稳得很,基本没什么负债问题。
结语
总之,一个企业能不能创新、能不能突破,归根结底是认知的问题。脑袋里装的东西不一样,走出来的路自然也就不一样。所以在做业务决策之前,企业家最该问自己的是:我现在是凭什么在判断?我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认知在做决策?
从这个角度来看,很多学习表面上看不「挣钱」,耽误了几天时间,也没有立刻看到效果。但真正有价值的,不是课程本身,而是你因此调整了一些关键认知。作为老板,你做的决策少,但每一个决策影响都很大。错一个方向,可能损失几千万;而少错一次,就等于多赚一笔。所以,学习的回报不在于「多赚」,而在于「少错」;而少错,就是企业最大的收益。
今天如果企业真的要突围、要解困,那第一步不是融资、不是裁员、也不是加杠杆,而是先改变认知结构。而这个认知,不能只靠过去的经验、行业里的惯性和本地的信息,而要建立起一个全球视野下的参照体系,从更宽的格局、更新的角度重新理解行业本质、理解企业、理解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