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      动态     相关文章     最新文章     手机版动态     相关动态     |   首页|会员中心|保存桌面|手机浏览

s7u9m

http://s7u9m.kub2b.com/

相关列表
文章列表
  • 暂无文章
推荐文章
房地产不会死,但认知要变了
发布时间:2025-07-18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9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演讲:冯仑(微信公众号:风马牛地产研究院)


大家都知道,我是做房地产的。过去一年,我们团队参与了一家地产公司的破产重整。乍一听这是一件地产行业的事情,但其实,处理这类问题的过程,和我们今天讨论的企业转型、创新、突,有着非常相似的逻辑。

01

房地产的未来是什么样?


举个例子,一家地产公司即将破产重整,相当于一个人病得很重,已经被推进了 ICU。你现在要把他从 ICU 捞出来,就必须做几件事

第一,你得有一笔钱。这笔钱花在哪首先救命的医药费是基本的,出了医院以后还得做康复、持续吃药。这些钱你不花,医院也不会让你把人领走。第二把他接回家之后干什么?如果他原来是个普通劳动者,比如跑外卖、做家政,那我们要问:你投入了这么多医疗费,他能不能在短时间内靠劳动把这笔钱挣回来?如果挣不回来,是不是意味着这笔钱花得不值?

所以最理想的情况是我们希望,他虽然现在病重,但将来能逆袭。如果是女生我们希望她变成章子怡;如果是男生」,最好变成马斯克。你前期投入的这笔医药费,也就变成了一笔划算的投资。

但问题来了:今天的房地产行业,章子怡是谁?「马斯克长什么样?未来的房地产又是什么样?它还能提供怎样的增长、什么样的价值?

今天我们讨论房地产,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视角问题:你是把它放在全球的背景下去看,还是只放在你所在的村子、县城、二三线城市去看?这一点,决定了你对这个行业的基本认知,也决定了你有没有可能在这轮地产周期里活下来。

我们回头看过去几年房地产行业出问题的公司,你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凡是从伦敦、纽约、香港这些城市来到中国大陆做地产的企业,几乎没有出事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脑袋里的房地产概念,是全球化的,不是地方性的。他们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他们不会去参与那种靠高杠杆、短周期博收益的游戏。

所以说,今天还能活下来的房地产公司,最重要的不是手里有没有钱,而是脑袋里装的是什么样的房地产抖音转化效果一清二楚,点击了解视频营销助手

我自己在房地产行业干了三十多年。我很清楚,这些年很多开发商脑袋里「灌」进去的概念、模式、热词,其实大多是媒体和市场制造出来的。尤其是过去几年,一些房地产媒体写的新词、爆款概念等成了八万家地产公司共同的认知系统。而这些词汇和思维方式也几乎把行业引到了快死快埋的路径上。

为什么我们能活下来?2002 年那会儿,我们在纽约做一个项目,我前前后后飞了六十多次纽约。去多了之后,我慢慢发现,我脑袋里原来那些中国特色的房地产词汇、理解方式,开始被纽约词汇挤出来了。慢慢地,全球语境的房地产理解方式进入了我的认知系统。 

所以我今天反复强调一个事:你要想把这个病人从 ICU 里拉出来,先别忙着出钱买药,最重要的是,先把脑袋里的认知重洗一遍。

图片

02

土地是无限


现在大家都在讲认知,但认知不是空谈,而是你看问题的视角和判断逻辑。当我们讲全球发展时,第一步不是走出去,而是让你的思维先走出去。你脑袋里的房地产得更新一遍,才能找到活路。

比如说,土地真的稀缺吗?是不是今天不拿地,明天就没了?这是过去二十年间,很多房地产人脑袋里根深蒂固的想法。但我去了几十次纽约之后我脑袋里的两个观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。

第一个观点:土地是无限的。

这和我们国内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想法完全相反。国内媒体总说,这块地你再不拿就没了,错过这次机会就永远没有了,因为土地是有限的。但我在纽约,尤其是在曼哈顿待久了之后发现:他们不搞拆迁,地块也非常紧凑,但每年照样有大量土地交易在发生,开发商也没饿死,房地产市场依然活跃。这让我很困惑:他们为什么不着急拿地?难道不拿地就不会吗?

后来我当地开发商聊,有人说了一句点醒我的话:土地是无限的,为什么要着急?起初我不理解,直到我意识到他们所谓无限,不是从物理空间上说的,而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土地是一种经济要素,它跟价格、技术有关。

举个例子:一块老城区的土地,原来只值一百块,现在涨到两百了,那可能原来的楼就可以拆了重建。因为房价上去了,开发商自然就有动力把旧楼推倒、重新开发,那块就相当于被再释放了。只要地价在涨,城市的土地供应就永远不会停止。而且建筑高度可以不断突破,空间是可以向上生长的。

你想想,一百多年前,一块土地可能只建三层楼。但现在,随着技术进步,这块地可以建到三十层、一百层,甚至四百米、五百米高。建筑越往高盖,实际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就越多。这不就是土地的再生吗?

纽约现在已经有栋超过 400 米的普通住宅楼你可能会想那么高怎么住?其实现在电梯技术已经能做到一分钟直达 500 米,而且空调、采光、结构安全等技术也早已跟上,居住体验并不差。

此外,也有一些数据表明,每大约 70 年,城市的建筑平均高度就会上涨 100 米左右。从这个角度上说,土地是无限的,只要价格持续上涨、建筑技术持续发展,城市空间就可以不断被重新释放

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。过去在国内,我也曾被土地稀缺论所影响,总觉得必须尽快抢地、囤地、开发。但当我真正理解了土地无限的逻辑后,我做了不同的判断:不再盲目买地,而是等待合适的时机,比如通过提高容积率,或者在地价上涨后再拆旧重建,追求更加理性和高效的开发路径。所以就做了一个决策,没有跟风而是把节奏放慢,判断准一点,活得久一点。

03

住宅周期:减速、减价、减量


我的第二个重大认知转变是:不再盲目跟风做大规模住宅开发。

过去这些年,我们每年都会安排次全球考察之行。无论是纽约、硅谷、伦敦,还是东南亚地区,我们都会定期实地走访,持续学习全球房地产市场的最新变化。这样的坚持,是为了保持认知的敏锐与学习的持续性。

在不断的观察与研究中,我逐渐发现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: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 GDP 达到约 万到 1.2 万美金时,其住宅市场就会出现减速、减价、减量的趋势。什么意思?当一个国家人均 GDP 从三千美金往上爬的时候,住宅市场是的,无论是开发速度、销售价格还是整体数量都在快速增长。但当人均 GDP 达到一万二美金之后,这个趋势就会反转。无一例外,全世界都是如此。

看明白这个规律之后,我们就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:不再跟风做大规模住宅了。所以从 2016 年开始,我们公司就主动减持了那些高杠杆、快周转的业务。也因为如此,今天我们公司一分钱负债都没有,平稳度过了行业寒冬。

所以回到我们今天的演讲主题,企业到底怎么才能突破?关键不在于你手里有多少资源,而在于你脑袋里的认知是不是和别人一样。如果你的思维方式和八万家地产公司一样,那你很可能就和他们一样走进死胡同。

我们今天能活下来,靠的不是运气,而是我们没有被媒体话语带节奏。那些快周转」「拿地就干」「造词营销的套路,是很多房地产媒体天天鼓吹的,结果一窝蜂地进了老板的脑袋最后这些老板也一窝蜂地倒了。

相反,我们身边有一些朋友,坚持自己的判断,活得很好。我认识一位老板,做了 26 年地产,只做了 个项目。他从来不拼速度、不做大规模,不讲什么规模为王」「冲击上市。他拿一块地,慢慢做,做完一个歇一歇。他说:我做房地产是为了挣钱,不是为了好看。到今天,他账上几十亿现金,零负债,企业活得很稳。他从不追逐那些流行概念不搞产业地产」「文化地产,也不讲什么新词。他就踏实做项目,讲求节奏感。他没火过,但也从没熄过。好房子,安心交付,点击了解

还有一位老板,当年别人都在疯狂拿地、卖房,他说自己搞不定政府批地,也拼不过营销,就转去做园区运营。他做的事儿很,有点像别人吃完肉,他刷盘子。但他把园区服务这件事做扎实了,没人跟他抢。他就这么低调干了 20 年,结果成了中国园区运营领域里最强的,公司也顺利上市了。现在企业安稳得很,基本没什么负债问题。

结语


总之,一个企业能不能创新、能不能突破,归根结底是认知的问题。脑袋里装的东西不一样,走出来的路自然也就不一样。所以在做业务决策之前,企业家最该问自己的是:我现在是凭什么在判断?我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认知在做决策?

从这个角度来看,很多学习表面上看不挣钱」,耽误了几天时间,也没有立刻看到效果。但真正有价值的,不是课程本身,而是你因此调整了一些关键认知。作为老板,你做的决策少,但每一个决策影响都很大。错一个方向,可能损失几千万;而少错一次,就等于多赚一笔。所以,学习的回报不在于多赚,而在于少错;而少错,就是企业最大的收益。

今天如果企业真的要突围、要解困,那第一步不是融资、不是裁员、也不是加杠杆,而是先改变认知结构。而这个认知,不能只靠过去的经验、行业里的惯性和本地的信息,要建立起一个全球视野下的参照体系,从更宽的格局、更新的角度重新理解行业本质、理解企业理解自己。